質量管理的發展和變化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遼寧有限公司沈陽分公司 孫鵬
摘要:本文介紹了質量管理發展的過程,著重論述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四個階段和質量管理理論的應用情況,從中總結出質量管理發展和不斷改進的規律,并通過對目前質量管理活動情況的分析,指出了質量管理的變化趨勢。
關鍵詞: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PDCA
一、質量管理的發展
質量管理指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通常包括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質量檢驗階段。20世紀前,產品質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藝水平和經驗來保證,屬于“操作者的質量管理”。20世紀初,以F.W.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促使產品的質量檢驗從加工制造中分離出來,質量管理的職能由操作者轉移給工長,是“工長的質量管理”。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品復雜程度的提高,產品有了技術標準(技術條件),公差制度(見公差制)也日趨完善,各種檢驗工具和檢驗技術也隨之發展,大多數企業開始設置檢驗部門,有的直屬于廠長領導,這時是“檢驗員的質量管理”。上述幾種做法都屬于事后檢驗的質量管理方式。
2、統計質量控制階段。1924年,美國數理統計學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預防缺陷的概念。他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提出在生產過程中控制產品質量的 “6σ”法,繪制出第一張控制圖并建立了一套統計卡片。與此同時,美國貝爾研究所提出關于抽樣檢驗的概念及其實施方案,成為運用數理統計理論解決質量問題的先驅,但當時并未被普遍接受。以數理統計理論為基礎的統計質量控制的推廣應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由于事后檢驗無法控制武器彈藥的質量,美國國防部決定把數理統計法用于質量管理,并由標準協會制定有關數理統計方法應用于質量管理方面的規劃,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國戰時的質量管理標準。
3、全面質量管理階段。50年代以來,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對產品的質量從注重產品的一般性能發展為注重產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維修性和經濟性等。在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中要求運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質量問題。在管理理論上也有新的發展,突出重視人的因素,強調依靠企業全體人員的努力來保證質量此外,還有“保護消費者利益”運動的興起,企業之間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A.V.費根鮑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并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并把企業各部門在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方面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體系”。質量管理發展到全面質量管理,是質量管理工作的又一個大的進步。統計質量管理著重于應用統計方法控制生產過程質量,發陣預防性管理作用,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然而,產品質量的形成過程不僅與生產過程有關,還與其他許多過程、許多環節和因素相關聯,這不是單純依靠統計質量管理所能解決的。全面質量管理相對更加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對質量管理整體性、綜合性的客觀要求,從過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進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統性的管理。
二、全面質量管理的發展
從1961年費根鮑姆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開始,世界各國對它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應用和發展。概括地講,全面質量管理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日本從美國引入全面質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開展質量管理講座,日本人從中學習到了這種全新的質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當時,全面質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沒有像如今一樣被完整地提出來,但是它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到1970年,質量管理已經逐步滲透到了全日本企業的基層。
◆質量管理中廣泛采用統計技術和計算機技術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從質量管理中獲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認識到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好處。日本人開始將質量管理當作一門科學來對待,并廣泛采用統計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進行推廣和應用,全面質量管理在這一階段獲得了新的發展。
◆全面質量管理的內容和要求得到標準化
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用這種管理方法。198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把全面質量管理的內容和要求進行了標準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頒布了ISO 9000系列標準,這是全面質量管理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因此,我們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標準實際上是對原來全面質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標準化。
◆ 質量管理上升到經營管理層面
隨著質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層次發展,企業的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被提升到經營管理的層次。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很多知名學者如朱蘭、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關這個方面的觀念和理論,“質量管理是企業經營的生命線”這種觀念逐漸被企業所接受。
我國自1978年開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978年9月機械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第一個“質量月”活動,1979年質量管理協會成立,1980年《工業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制訂,1990年以后開始貫徹執行ISO 9000質量標準和質量體系認證 ,最近20年來 QC小組注冊數量達到1554萬個。
三、質量管理發展的規律
從質量管理的發展的歷程來看,它自身不斷的改進和提升也遵循著PDCA循環的科學程序。首先在P(計劃)階段針對實際生產遇到的問題,學者們提出了質量管理方面的理論,構建了解決問題的模型。然后在D(執行)階段,質量管理的理論被應用到了各國企業,這些企業在運用時又加進了一些自己的實踐成果,逐漸形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美國系統”、以日本為代表的“日本系統”,以及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為代表的“前蘇聯系統”。 其中以美國為代表的“美國系統”,在質量管理過程中第一次展開了質量成本或質量費用的研究,即認為質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體研究內容包括故障費用、評價鑒定費用和預防費用等;以日本為代表的“日本系統” 從70年代開始在美國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出了QC小組這種全民性的質量管理活動形式,QC小組成為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核心要素之一,到70年代末期,日本國內已經發展出了70萬個QC小組,共有500多萬成員參與了QC小組活動;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為代表的“前蘇聯系統” 為了盡快恢復正常的工業生產,鼓勵質量改進,對產品或零件制定了明確的規格和標準,這樣就使得零件的使用相當便捷,而且能大幅度降低生產的成本,提出生產合乎標準的產品的概念,是質量管理思想上的一個飛躍。到了C(檢查)階段,學者們又根據發展的情況和遇到的困難,提出新的質量管理方法和手段,比如精益生產、計算機技術等對質量管理過程進行改進。而在A(處理)階段,通過質量管理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制定ISO 9000等一系列的標準,將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并將質量管理代入到下一個循環中去??梢娮裱茖W發展的規律,是質量管理工作不斷改進和完善,并取得豐碩成果的根本原因。
四、質量管理的變化趨勢
在質量管理理論方面,6 Sigma管理是當今世界質量管理發展的一大趨勢,作為以追求顧客滿意和卓越管理為導向的現代管理理念,已被國際上眾多的優秀企業所爭相采用。6SIGMA所蘊涵的追求顧客滿意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以數據和事實驅動管理、流程持續改善的方法、支持的技術和工具、無邊界的合作及崇尚學習的企業文化等等,都是我國廣大企業提高質量管理水平,逐步建立持續改進的卓越經營模式迫切需要的。
在QC小組活動方面,隨著質量管理理論學習推廣的不斷深入,QC小組的活動也在深度和廣度方面有了更大的擴展。一方面參與QC小組活動的企業在逐年遞增,不在局限于傳統的生產制造領域,而是擴展到的IT行業、通信服務等新興行業中,范圍也從企業和企業內的科室、工段、班組的QC小組活動,擴展到企業和行業間的QC小組合作活動,在許多大工程項目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QC小組活動的身影。另一方面QC小組活動的課題,也從較為簡單的現場型向難度較大的攻關型、創新型等課題方面轉變,在理論水平、技術手段以及應用效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